right click

2011年5月26日

相片邊緣的一抹溫柔

舊相片的邊緣都壓上了花邊,那是因為我們對相片的重視,你在iPhone或facebook上的相片呢?每一張你看多久?一秒?兩秒?你有認真定神看過嗎?

2011.05.26《信報》從圖說起 專欄(逢星期四刊登)  
相片邊緣的一抹溫柔   撰文/圖片:余望曦 

這年代,就連三歲小孩也懂得用iPhone了。

和剛遠行的朋友聚舊,朋友的三歲兒子從枱面拿起媽媽的iPhone,嚷着要給我看出外旅行的相片,然後小手指在螢幕上掃呀掃,相片轉了一張又一張;怕我看不清楚,還懂得用兩隻食指,在螢幕上拖拉放大相片,然後指着相片中的自己說:「我呀。」

就連揸筆寫字也未學會,他已經懂得用iPhone,手法還純熟得像個蘋果用家,這真的讓我吃驚。

難怪有一次當我出外沖曬相片,公司一位年輕同事會張大嘴巴,神情驚訝地問:「而家仲有得曬相咩?」

於是我確信,未來孩子對於「相片」定義的了解,應該是儲存在iPhone內、相機記憶卡內的電腦檔案。

可能因為三歲小孩握着iPhone的畫面令我久久不能釋懷,那個下午當我回家一個人做着家務,就順手從床下底的暗格,抽出幾本母親的陳年相簿。

窗外的空氣瀰漫着一種快要下雨的味道,舊物揚起的微塵,在午後鬱悶的陽光下閃亮,我將相簿攤在地上,一大堆老照片紛亂地夾在相簿之間。翻開照片的背後,有的寫了拍攝的地點時間,有的則寫了朋友的祝福感想。

再翻幾頁,看見舊一點的黑白照片,相片邊緣,都被裁剪成漂亮的花邊,這有點像以往墊在蛋糕下的通花紙,好像沒有什麼實際用途,卻淡淡襯托出相片(與蛋糕)的美好。

我握着相片,顏色淡了發黃了,裏頭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,手指輕輕擦着相片的花邊,那波浪邊緣的凹凸感覺,是要比iPhone冰冷的螢幕好多了。我忽然明白,我心底裏的不安,其實源於數碼檔案背後的虛無和疏離。

以往,我們總是勇於和身邊的人或事物,建立關係,投入感情:一本書簽了名字,內頁寫下了你的筆記,它就和書店上售賣的書不同了;同樣,一張照片隨着年月開始泛黃,相片後的墨水筆迹因曾經沾過水而化開,握在手裏,你就看見時間的長河。

在一切數碼化之前,書本、信件、相片於我,是溫暖而獨特的,並且因各自的由來,滿載着不同的情感。偶爾拿起一張相片、一封信又或一本書,你就自然憶起你和它的過往,親密而不可分。

當我的手指在iPhone上掃來掃去,愈掃愈快,愈掃愈急,我就知道,我們對那些虛無飄渺、只要誤按Del鍵就會輕易消失於世的電腦檔案,其實是抽離而不帶感情。

這年代,相片電郵電子書如海量湧現,我們的可悲,是學懂斷絕情感,表面熱情,內裏卻冷漠,因為資訊爆炸,至少要保護自己;到頭來,就算facebook朋友萬千,卻依然覺得寂寞;iPhone相片千萬,卻不及手裏那張發黃的老照片窩心。

那舊相片上的精緻花邊,孩子們無緣看見,而最終他們也會忘記,原來曾經這世間的所有影像,都在黑暗之中,慢慢從水裏浮現出來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對呀~ 相片 還是沖出來 一張張實物比較好看。
    沖晒成大大 SIZE 貼出來,再站遠一點細看。 那種感動和衝撃與在電腦屏上放大縮小,壓根兒是兩回事~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