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赤裸裸的現實,拿起相機時,那就不妨朦朧一點,不用看得太清楚。 |
2010.11.18《信報》從圖說起 專欄
毋須要太sharp 撰文/圖片:余望曦
有一次朋友聚會,席間一位朋友買了新的相機,並即席推介,這部相機好sharp,這支鏡頭又好sharp,這張相又好sharp,鏡頭之下那怕只是一點微塵,通通無所遁形,誇張點說是「sharp到界手」。聽著聽著,我就忍不住皺起眉頭。sharp當然有sharp的好,但如果只用五個英文字母就可以衡量一張相片/一部相機/一支鏡頭的好壞,那就未免太簡單了。
世上事情,有時候太清楚就失去本身的美麗。誰說一張相片一定要夠sharp一定要清清楚楚?戀人由認識到發展成情侶,最初階段的互有好感互相刺探不清不楚,永遠最動人心絃最令人心跳加速;替女仕們拍照,永遠會聽見「部相機唔好咁近」,又或者「我塊臉咁多雀班你影咁清楚做乜?」「毋須要太sharp」的道理,其實她們最清楚最感同身受。
大學時代學攝影,「景深 deep of field 」這個概念,是攝影堂裡非教不可的題目。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景深,先不要被嚇到,以為「景深」好深:「你講我都係唔明架喇。」簡單一點,很多人常常問:「點解張相會前清後朦?」其實就是這個道理:如果使用的鏡頭光圈越大,又或焦距越長,景深就會越淺,於是,前清後朦的效果也就越明顯。
或許攝影吸引人的地方,就是因為這種朦朧的浪漫,失焦的背景像濕了水的水墨畫,各種顏色互相交雜化為一片,如果剛好背後有一些光源,如遠處的街燈、樹葉間透出的光線等,光圈盡開之下,它們通通幻化成一點點的光暈(用攝影的名詞,那就是散景 bokeh 了),什麼都看不清,就只剩下相片裡對焦的主角,彷彿外面世界的凌亂煩瑣,都被過濾,都與我無關了。
我視力正常,很多時候都會羨慕有近視或者散光的朋友,雖然這樣想好像有點變態,但我其實很想知道,在脫去眼鏡之後,那朦朧的世界會不會特別美麗?微雨的晚上,如果抑望路邊的街燈,會不會就這樣看見那點點化開的光暈?
也可能因為視力正常,要明白這種朦朧美,就只有鑽進攝影的世界。身邊很多朋友,這些年來一直在收集大光圈的陳年老鏡,f2.8是基本, f2.0不錯,f1.4剛剛好,f1.2雖然誇張,對焦也很困難,但那像奶油一樣化開的背景,像一幅油畫,從相機的觀景器望出去,那個世界是比現實世界,漂亮浪漫得多了。
或許,是現實太清楚太殘酷,於是我們拿起相機,按下快門,我們都情願看不清。
世上事情,有時候太清楚就失去本身的美麗。誰說一張相片一定要夠sharp一定要清清楚楚?戀人由認識到發展成情侶,最初階段的互有好感互相刺探不清不楚,永遠最動人心絃最令人心跳加速;替女仕們拍照,永遠會聽見「部相機唔好咁近」,又或者「我塊臉咁多雀班你影咁清楚做乜?」「毋須要太sharp」的道理,其實她們最清楚最感同身受。
大學時代學攝影,「景深 deep of field 」這個概念,是攝影堂裡非教不可的題目。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景深,先不要被嚇到,以為「景深」好深:「你講我都係唔明架喇。」簡單一點,很多人常常問:「點解張相會前清後朦?」其實就是這個道理:如果使用的鏡頭光圈越大,又或焦距越長,景深就會越淺,於是,前清後朦的效果也就越明顯。
或許攝影吸引人的地方,就是因為這種朦朧的浪漫,失焦的背景像濕了水的水墨畫,各種顏色互相交雜化為一片,如果剛好背後有一些光源,如遠處的街燈、樹葉間透出的光線等,光圈盡開之下,它們通通幻化成一點點的光暈(用攝影的名詞,那就是散景 bokeh 了),什麼都看不清,就只剩下相片裡對焦的主角,彷彿外面世界的凌亂煩瑣,都被過濾,都與我無關了。
我視力正常,很多時候都會羨慕有近視或者散光的朋友,雖然這樣想好像有點變態,但我其實很想知道,在脫去眼鏡之後,那朦朧的世界會不會特別美麗?微雨的晚上,如果抑望路邊的街燈,會不會就這樣看見那點點化開的光暈?
也可能因為視力正常,要明白這種朦朧美,就只有鑽進攝影的世界。身邊很多朋友,這些年來一直在收集大光圈的陳年老鏡,f2.8是基本, f2.0不錯,f1.4剛剛好,f1.2雖然誇張,對焦也很困難,但那像奶油一樣化開的背景,像一幅油畫,從相機的觀景器望出去,那個世界是比現實世界,漂亮浪漫得多了。
或許,是現實太清楚太殘酷,於是我們拿起相機,按下快門,我們都情願看不清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