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ight click

2011年5月26日

相片邊緣的一抹溫柔

舊相片的邊緣都壓上了花邊,那是因為我們對相片的重視,你在iPhone或facebook上的相片呢?每一張你看多久?一秒?兩秒?你有認真定神看過嗎?

2011.05.26《信報》從圖說起 專欄(逢星期四刊登)  
相片邊緣的一抹溫柔   撰文/圖片:余望曦 

這年代,就連三歲小孩也懂得用iPhone了。

和剛遠行的朋友聚舊,朋友的三歲兒子從枱面拿起媽媽的iPhone,嚷着要給我看出外旅行的相片,然後小手指在螢幕上掃呀掃,相片轉了一張又一張;怕我看不清楚,還懂得用兩隻食指,在螢幕上拖拉放大相片,然後指着相片中的自己說:「我呀。」

就連揸筆寫字也未學會,他已經懂得用iPhone,手法還純熟得像個蘋果用家,這真的讓我吃驚。

難怪有一次當我出外沖曬相片,公司一位年輕同事會張大嘴巴,神情驚訝地問:「而家仲有得曬相咩?」

於是我確信,未來孩子對於「相片」定義的了解,應該是儲存在iPhone內、相機記憶卡內的電腦檔案。

可能因為三歲小孩握着iPhone的畫面令我久久不能釋懷,那個下午當我回家一個人做着家務,就順手從床下底的暗格,抽出幾本母親的陳年相簿。

窗外的空氣瀰漫着一種快要下雨的味道,舊物揚起的微塵,在午後鬱悶的陽光下閃亮,我將相簿攤在地上,一大堆老照片紛亂地夾在相簿之間。翻開照片的背後,有的寫了拍攝的地點時間,有的則寫了朋友的祝福感想。

再翻幾頁,看見舊一點的黑白照片,相片邊緣,都被裁剪成漂亮的花邊,這有點像以往墊在蛋糕下的通花紙,好像沒有什麼實際用途,卻淡淡襯托出相片(與蛋糕)的美好。

我握着相片,顏色淡了發黃了,裏頭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,手指輕輕擦着相片的花邊,那波浪邊緣的凹凸感覺,是要比iPhone冰冷的螢幕好多了。我忽然明白,我心底裏的不安,其實源於數碼檔案背後的虛無和疏離。

以往,我們總是勇於和身邊的人或事物,建立關係,投入感情:一本書簽了名字,內頁寫下了你的筆記,它就和書店上售賣的書不同了;同樣,一張照片隨着年月開始泛黃,相片後的墨水筆迹因曾經沾過水而化開,握在手裏,你就看見時間的長河。

在一切數碼化之前,書本、信件、相片於我,是溫暖而獨特的,並且因各自的由來,滿載着不同的情感。偶爾拿起一張相片、一封信又或一本書,你就自然憶起你和它的過往,親密而不可分。

當我的手指在iPhone上掃來掃去,愈掃愈快,愈掃愈急,我就知道,我們對那些虛無飄渺、只要誤按Del鍵就會輕易消失於世的電腦檔案,其實是抽離而不帶感情。

這年代,相片電郵電子書如海量湧現,我們的可悲,是學懂斷絕情感,表面熱情,內裏卻冷漠,因為資訊爆炸,至少要保護自己;到頭來,就算facebook朋友萬千,卻依然覺得寂寞;iPhone相片千萬,卻不及手裏那張發黃的老照片窩心。

那舊相片上的精緻花邊,孩子們無緣看見,而最終他們也會忘記,原來曾經這世間的所有影像,都在黑暗之中,慢慢從水裏浮現出來。

2011年5月19日

我的「大炮」相機袋

或許真是宿命,「靚」這個元素,注定和相機袋的八字相沖,難以並存。將相機掛在身上招搖過市,有時也是逼不得已。(攝於2011年.沙田)
2011.05.19《信報》從圖說起 專欄(逢星期四刊登)  
我的「大炮」相機袋  撰文/圖片:余望曦

對於相機袋,我總是有種莫名其妙的固執。要好看、又要有點保護功能,而且不一定要似相機袋,或者最好不要似相機袋,免得掛上身後街坊問你:「你今日出去影相呀?」

我人生的第一個相機袋,始於高中年代。那年我正要買一部入門版單鏡反光相機,於是和某某同學那位懂得攝影的大哥,一起到老字號相機店選購。牌子型號都選好 了,我卻為機身顏色苦惱,要黑色好還是銀色好?心底裏其實覺得兩種顏色都不好,為什麼相機總是要黑沉沉的?是保護色嗎?是要讓你在晚上拍照時別人看不見你嗎?還是要防止走光?

身旁那位懂得攝影的大哥見我猶豫不決,於是用一貫專業的口吻替我分析:「梗係買黑色啦,專業啲呀,你見所有攝影師都用黑色呀。」

我差一點就衝口而出:「點解冇紫色呢?」但話未說出口已經往肚裏吞,乖乖的點頭同意,黑色就黑色吧。大哥接着運用「熟客」的影響力,替我這個相機初哥講價:「有冇得平呀?」

「好平啦,一係送個相機袋啦。」那位夥記爽快地回應,眉頭也不皺一下。大哥揮一揮手,交易完成。年少無知的我,覺得大哥真是厲害,就這樣多一個相機袋,真好。

那個晚上我回家的第一件事,不是要試試新相機,而是拆開相機袋的包裝看個究竟。

相機已經黑沉沉了,惟有將希望都放在相機袋上。我深深記得那個畫面:我拆開膠袋,裏頭的相機袋四四方方,袋身是灰色的,一樣的陰陰沉沉,我倒抽了口涼氣,然後看見右下角有個膠牌,上面寫着:「CANNON」。

袋如其名,「大炮」相機袋正好擊落我興奮的心情。款式已經像一塊磚頭了,品牌名稱還要錯了串法,而且我那時買的相機,是Nikon啊。

然後這麼多年過去,這陰影一直纏繞不散。期間收過不少買相機時贈送的相機袋,牌子名除了「大炮」這類夠經典的,也算層出不窮,唯獨袋的外表形狀一成不變,我也從來不用,因為設計實在太肉酸;之後遇有店方說贈送相機袋,惟有斷然拒絕。

如果是女士的話,情況其實更慘,特別當你又要帶手袋又要帶相機的時候。最近和一位女性友人選購相機袋,走遍旺角尖沙咀銅鑼灣,她邊看邊抱怨:「好肉酸呀個個 都咁大嚿。」「點可以纏住條腰㗎,仲大過我個pat。」顏色大都是黑黑灰灰,鮮艷一點的卻是零設計。近年有些新的相機袋,用皮革做,揹上身又太男性化。結果友人一無所獲,失望而回。

其實我一早已經認定,「靚」這個元素,注定和相機袋的八字相沖,難以並存。走進店舖,專業的相機袋都是那種款式;不大專業的,卻通通都在扮專業;能遇見靚一點,又或可以「襯下衫」的相機袋,機會極微。

於是這些年我都沒有用所謂的相機袋了,我的解決辦法,是用一塊厚海綿做的「相機布」,它的四邊有魔術貼,可以將相機像禮物一樣厚厚的包起來,然後放進自己喜歡的袋子。

又或者,索性將相機掛在身上。其實也不是想招搖過市的,怪就只怪美麗的相機袋,實在太難找,換過來說,找一條美麗的相機繩,應該容易一點吧?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小補充:謝謝朋友的介紹,
專欄裡所說的海綿相機布,一用就多年,顏色有多種,(見過的就有紫色藍色綠色灰色),Size亦有大小之分,至今仍是出外最佳拍檔,身邊女士用這包裹相機時,往往像包禮物一樣細心,美極了,我卻像包尿片一樣左搭右搭,失禮...


2011年5月12日

給女兒的嫁妝

謝謝Ivy、Roy、以及Ivy父母的真情對話,父母替子女拍結婚照,這事其實不易,因為要雙方甘情願,也要有相當信任。我的父母不懂攝影,但我也期望他日能有機會,也像你們的父母一樣,一家人出外玩個高興,然後拿起相機,記下這些快樂溫馨。

李媽媽說,看着這些由她和丈夫拍下的結婚照片,有種「回甘」的感覺,因為大家一起,有太多的共同回憶。囡囡出嫁,有什麼想說?「做媽咪好簡單,我只想祝佢哋幸福快樂。」(相片由被訪者提供)
2011.05.12《信報》從圖說起 專欄(逢星期四刊登)  
給女兒的嫁妝  撰文:余望曦


看見朋友Ivy和Roy的結婚照,我覺得感動,也很羨慕。

因為這輯照片和一般的結婚照不同,特別之處在於,操刀的是Ivy的父母李爸爸和李媽媽。

Ivy的父母上一次為別人拍結婚照,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,那時他們都是攝影發燒友,朋友間有什麼喜慶事,也指定他們當攝影師,最厲害時,李爸爸一個月內有十一位朋友結婚,其中九位都請他拍照。

這一天,他們毅然「出山」,從櫃內取出那支封塵良久的美斯402閃光燈,拿起相機,帶着腳架反光板,拉着行李箱,一早出發。外面陽光猛烈,行程又緊密,兩人的年紀加起來超過一百歲,但他們興致勃勃,毫無怨言。

主意是女兒提出的,兩老一聽見就大力支持,一口答應。「一聽到佢個idea,我就覺得好好玩,好有意義。」李爸爸說。

重出江湖,兩夫婦準備十足。以往用開的老爺菲林機一早壞了,只剩下老爺閃光燈,李爸爸於是問朋友借來一部高階單鏡數碼機;擔心不懂操作,就上網下載說明書, 天天帶着老花眼鏡研究。一星期前,夫婦兩人就到拍攝地點第一站的獅子山公園視察,早上的陽光從什麼角度射來,哪個位置最好,全部心中有數。

三十多年前,李爸爸和李媽媽走在一起,也是源於攝影。

他們第一次邂逅,在明愛中心的攝影班,那時候李爸爸拿着一部Nikomat,李媽媽拿着一部Minolta,不算同聲同氣,也沒有一見鍾情。但之後的日子, 大家常常在中心的黑房學習沖曬相片,兩口子日夜相見,慢慢地情愫漸生,後來還一起組織攝影會舉辦相展,李爸爸當主席,李媽媽當秘書。

三年後他們結婚,婚後一年誕下第一個小女孩,就是相片裏披着嫁衣的Ivy。

聖母書院是Ivy的母校,也是拍攝地點之一。操場的一角,李爸爸正在「瞓身」拍照,這麼多年後再次拿起相機,主角變成自己的女兒,還有即將付託終身的女婿, 那支老爺閃光燈在一旁閃呀閃,讓人想起女兒成長的快樂時光。妹妹也到場幫手,有空就拍snapshot。爸爸拍得累了,媽媽就放下反光板,有默契地上前接力。

十多年前,李媽媽也是拿着相機,在這裏為女兒拍畢業照。

「以前成日接佢返學放學,揹住個書包仔,後來睇住佢畢業,到而家着住婚紗返來呢度,好似走入人生另一個階段。」

「趁我同老公仲行得走得,可以親手幫佢哋影結婚相,好似一家人一齊完成一件事咁,亦係送畀佢哋一份心意。」

拍攝當日天公作美,陽光普照,他們一家人坐着租來的貨Van,由獅子山公園、聖母書院、科技大學,到Roy常常跑步並向Ivy求婚的地方貝沙灣,對於他們來說,每個地點都意義深長。

「我知啲相一定冇專業咁靚,不過今日成個過程會永遠記喺腦海,呢啲係好珍貴嘅回憶,有錢都買唔到,意義比張相靚唔靚更加大。」李爸爸說。

的確,拍攝手法不一定專業,但這一天他們都玩得很高興,偶爾兩老來點蝦碌,其他人都笑彎了腰,所以相片中的笑臉,全都真心自然。

「We are so blessed. Thank you so much for this precious present.」Ivy在網上相簿的註解上寫下這句。真心恭喜你們,因為這些相片讓人看見,你們一家的愛和喜悅。

你和你的相機又有什麼故事?歡迎電郵yumonghei@gmail.com 分享。